发布时间:2025-11-03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实践,10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师生代表前往同盟古镇李喜阳工作室,开展“匠心传非遗,思政润初心”澄泥砚手作体验活动。此次活动也是对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重要精神的积极响应,旨在通过实践引导师生在接触非遗中增强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活动伊始,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李喜阳为师生系统讲解了澄泥砚的历史源流与制作工艺。他从汉魏时期的发展脉络讲起,阐释其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文化地位与艺术特色,并结合黄河沿岸澄泥的资源优势,详细介绍了从取泥、淘洗到雕刻、烧制、打磨的全流程。
思政课教师陈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示,澄泥砚的制作堪称“土与火的淬炼”,从黄河取泥到千度煅烧,全程需几十道工序、耗时数月。这背后不仅是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更是中华民族“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古人将砚视为“文房重器”,不仅因其能发墨养毫,更因“砚德”如人,质地坚实象征品格坚定,温润细腻寓意谦和包容,而这种精神内核与品格追求,正与当下倡导的修身立德理念不谋而合,让师生在理解工艺的同时,更深层感悟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内涵。


讲解交流结束,师生们开启了手作体验。先从揉泥练起,按照“均匀用力、排出气泡”的要求反复尝试,直到泥料变得细腻紧实,接着确定砚台的基础轮廓,最后拿起安全刻刀,在砚坯上尝试雕刻“梅兰竹菊”“祥云”等传统纹样。
现场氛围热烈,师生们围绕操作要领相互交流实践体会,还共同探讨如何把握制作中的力度控制与细节处理,在一次次调整与尝试中逐步掌握制作技巧,最终各自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砚台初坯。有的同学说,“刚开始揉泥总揉不均匀,李老师提醒‘力道要稳’,我试了几次才找到感觉。现在亲手捏出砚台的形状,也仿佛体会到陈老师所讲的‘砚德’就像做人,每一次用力均匀、耐心打磨,才能成就坚实细腻的质地。这让我理解到,‘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心性的修炼,学习也是如此,要沉得下心、耐得住烦。”

此次活动以“理论+实践”的形式,让师生跳出书本沉浸体验非遗技艺,不仅初步掌握了澄泥砚制作的基本技能,更在“做中学、学中思”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后续,学院将持续依托此类实践活动,推动“思政+非遗”育人模式走深走实,引导师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