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品茶海选工作室,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徐州一品夜茶论坛

女院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女院快讯 > 正文

兰蕙讲坛 | 非遗传承人李喜阳:带师生探寻黄河澄泥砚的千年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10-11

浏览次数:

为涵育文化自信根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10月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河南女子职业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邀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黄河澄泥盏”创烧者李喜阳做客兰蕙讲坛,开展《黄河澄泥砚——千年澄泥的传承与创新》专题讲座。党委副书记马立,校工会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及300余名学生到场,在澄泥砚的温润中溯源文脉、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讲座中,李喜阳通过“砚的起源”“砚的分类”“澄泥砚在中国砚史上的地位”“澄泥砚的工艺与命名”“澄泥砚产地”“澄泥砚的创新”“感悟”等七大模块,为师生详细梳理了先秦以来“研”到“砚”的传承发展脉络,总结出凝聚着匠人心血的“取泥、澄滤、制坯、塑形、烧制”等30多道工序,并介绍了不同时期澄泥砚的特点。他指出,澄泥砚始于汉朝,盛于唐宋,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等优良特点,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黄河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河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唐宋时期的澄泥砚讲究质地坚密,触感如婴儿肌肤般细腻,明清时期,雕刻工艺愈发精巧,花鸟、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结合各时期澄泥砚图片展示,在场师生沉浸式体验到了传统工艺的演变与魅力。

谈及非遗传承,李喜阳谈到“守着老手艺,不能只守着过去”,需始终秉持“坚守匠心、创新传承”理念。他不仅潜心还原传统澄泥砚制作技艺,更将现代审美大胆融入,创烧的“黄河澄泥盏”既保留澄泥的古朴质感,又适配当代生活场景,让古老工艺真正走进日常,一举改写了澄泥工艺千年来只能做砚的历史,促成了千年黄河澄泥文化的一次新生。他认为,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而要成为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这番理念深深触动了在场师生,也让大家对“工匠精神”有了更真切的理解,所谓传承,既是守正,更是创新。

讲座尾声,李喜阳将数件黄河澄泥砚、澄泥盏摆于台前,供师生近距离观摩,还设置了研磨墨条体验环节。器物温润的土黄色泽、细腻触感与精雕山水纹饰,引得师生纷纷驻足,或触摸赏玩,或亲手研磨,真切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与魅力。这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对话,也在无声的器物之美中落下了温暖的句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焉耆| 潼关县| 蒙自县| 平利县| 平湖市| 衡阳县| 长沙县| 赤壁市| 山西省| 茶陵县| 富宁县| 威宁| 庆元县| 淮安市| 梧州市| 广元市| 安化县| 即墨市| 如东县| 灵武市| 邻水| 黄石市| 垣曲县| 信宜市| 甘孜| 临安市| 屯门区| 黑河市| 民丰县| 辽宁省| 芦溪县| 宝兴县| 南丹县| 巫溪县| 花垣县| 西乌| 武山县| 策勒县| 太湖县| 巨鹿县| 九寨沟县|